18118652768
新闻资讯
News

2小时思想碰撞,10000字深度思考:人类会被AI淘汰吗?

日期:2025-03-01 访问:1次 作者:创始人

开源大模型能力的提升,正在加速AI平权时代的到来。

“大模型辅助撰写论文”、“智能体批量撰写文案”、“智能医生问诊开方”,AI的使用门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拆除。

北京某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尝试用DeepSeek诊断脑瘤后表示,其回复相当明确和专业,水平至少相当于一个省级三甲医院专家;但也有医生认为,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得到科学、全面的回答,提问的完整性、专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AI回复的准确性。

不过,看似人人皆可触达的“技术平权”背后,一些新的矛盾正在出现:当AI能写出逻辑缜密的论文,教育的意义是否会被解构?当算法能批量炮制“爆款”,创意的价值是否会贬值?当AI工具足够强大时,人类的核心竞争力究竟该锚定何处?

2月13日,腾讯科技、腾讯研究院发起的《AGI之路系列直播》第二期,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比较》研究部主管陈永伟,全面解读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所推动的这场“平权运动”。

在刘永谋看来,技术并不会必然带来平权或不平等,他援引“电子圆形监狱”的经典论述强调,DeepSeek的低成本让更多人能够使用它,将带来机会平等;但技术的普及也会带来“马太效应”,导致资源最终集中在少数头部人手中。

刘永谋总结说,“技术的影响要与制度结合,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技术。”

陈永伟则认为,当前讨论的AI平权主要指“起点上的平权”,即让所有人都拥有使用AI工具的机会,因此这波开源模型的浪潮无疑将人工智能“从少数巨头的竞争领域,扩展为全民参与的创新平台”。但他同样认同技术普及后的马太效应,即最终可能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而在“90%的文科面临淘汰的风险”这个教育、学科问题上,刘永谋与陈永伟则达成了共识。

正如陈永伟所说,“技术进步后,文科的作用反而更加重要......在一个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如何进行资源分配,确保公平和正义,这些社会伦理问题也正是文科能够处理的重要领域。”

而在刘永谋看来,文科的教育未来很可能会经历范式转型,“与AI结合的过程中,学科之间的界限可能会逐渐模糊。”

当AI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时候,效率将得到大幅跃升,人的天赋也在不断被拓展,但这也引发了另一重思考——当人类过度依赖技术的时候,会不会越来越像机器,最终,人的天赋又逐渐被削弱?

就像刘永谋教授的担忧一样,这场对谈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算法解构一切的时代,究竟需要防止AI取代人类,还是避免人类在长期的技术依赖中“AI化”?

孔子说“君子不器”,这句两千多年前的箴言,时至今日依然有它的价值。

以下为直播分享实录精华(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有删减、调整):

Q:如果参照互联网的发展,人人可用、人人可以分享,那么现在大模型已经实现了使用和创作的平权。如果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看,大模型的发展,离实现AI平权还有多远,它对社会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刘永谋:AI平权是很多人工智能研究者,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一种先天的理想情结。当我们说平权的时候,我们不是暗示AI本身是不平等的,而是在讨论一种理想状态,一种研究者的乐观预期。

AI平权由两个方面组成:第一是接入AI的权利平等,第二是从AI的使用中获利的平等。

加尔布雷斯在《富裕社会》中曾提出,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让每个人都过上平等富足的生活。因为可以从物理学角度计算出维持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所需的能量和物质。根据他的判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力条件已经可以支持这种生活,但事实上贫富差距依然存在。

这揭示了一个重要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并不会必然带来权利、权力的平等;只有与具体的制度相结合,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